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武侠修真 > 诡秘武林:侠客挥犀录 > 第三百零五章 方当销锋散马牛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三百零五章 方当销锋散马牛(2/5)

的观念应当出现得很早,而甲金文字中的“鬼”字又都将人的头部进行模糊化处理,似乎就是在表示“鬼”的头部还有特别的保护?像良渚文化墓葬中曾发现“玉掩面”,可以推测覆盖死者面部是起源很早的上古葬俗?

    周代流行玉覆面,形制多样?《仪礼·士丧礼》“商祝掩、瑱,设幎目”,意即将长五尺的方巾的下两角打结于死者颐下,然后向上覆盖死者面部,再于死者颈部环绕打结,将整个头部包裹,此后再加上覆面?礼书所载“布巾”、“面具”、“面罩”、“幎目”等皆遮掩死者头部之物?

    依照《论语·为政》孔子所谓“周因于殷礼”的说法,周代的覆面之葬俗很可能源于商代,所以《士丧礼》称执行此葬仪者为“商祝”,即行殷礼的祝官?以葬俗而言,将死者头部用布覆掩,并加以幎目、覆面,经此法处理后,死者的面部不可得见,因此甲、金文字的“鬼”字所摹写的人形,皆模糊化其面部,当即此种葬俗的反映?

    这门密法仪式与对“鬼”的解读,恐怕来源十分久远,甚至可能与“彭祖”迁徙至武夷的时代相当,远远早于商周时代祭尸礼中上古习俗的遗存?

    而肚子里装填五脏地法术,被称为“装藏”之法,则在汉藏佛教皆有。

    装藏之法旨在模仿人体结构,在佛像内置入“五脏”,使其“活”起来。佛经中多次提及将经典或咒语安置塔、像中,认为置经咒可使塔像有神力。

    唐代段成式的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“有菩提像,其尘不集,如新塑者。相传此像初造时,匠人依明堂,先具五藏,次四肢百节,将百余年,织尘不凝焉。”这便是另外一种装入内脏器官的方式,且并非依据佛教传统,显然是中土自创,结合明堂的规制去装造佛像,并在历朝历代均有变化。

    而这几具傩神尸的“装藏”之法更加诡谲,一方面沿用佛教手法,用了“生身舍利”进行安奉——

    生身舍利,原本乃是“定慧之所熏修,甚不易得。”“其色有三,骨舍利色白,发舍利色黑,肉舍利色赤,获圣果者皆有。”

    但是此类舍利殊不易得,江闻强烈怀疑就是净鬳教的教主盗取了扣冰古佛的舍利,然后混合普通的弟子舍利,比如“骸骨与尸炭,所谓身种舍利;发爪及衣服拂珠等被气所熏之物件,谓毛絮舍利。”而这些“弟子舍利”的源头,很可能就是湛庐山中那些残留着指甲抓痕和尸油的“炼人炉”。

    最后才以玉屑、丹砂、明珠,太乙馀粮,石中黄子为主体,分别加入华阴赤土捏塑烧制成形,又在肩肘腰膝踝五处分别置不同的密咒,最终让傩神尸拥有了行动自如的能力——

    只是不知为何,这些死而复生的躯体即便受满了香火供奉祭拜,也只能在特定星象正当天际时行动,同时会在日出之时颓然倒地。

    纵使限制条件极多,寻常武林中人遇上这些力大无穷、悍不畏死的傩神尸,怕也只能饮恨而终,然而它们偏偏遇上了同样不讲道理的小石头,靠着极耐苦战的韧性,愣是将八具傩神尸耗到了不能动弹,随后被武夷派的四尊石狮子一手一个,全都打包扛回了武夷山上……

    江闻检查了一番小石头的伤势,发现原先遍布全身的伤痕创口,在涂过祛腐生肌的金疮药,加之连日浸泡秘制药水后,痂皮已经脱落大半,露出底下新生的粉色皮肤,预计再过几天就能悉数痊愈,并且目前来看,也并无毒素感染的迹象。

    “傻徒弟,下山前师父不是跟你说过,打不过就跑吗?”

    小石头从水里只露出个脑袋,闻言眨了眨眼。

    “我记得。但我感觉打得过呀。”

    江闻总觉得这心态哪里不对,这孩子就像曾经冲向风车的唐吉诃德,就算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玄幻,我顿悟了混沌体 柔灵宝典 红警之异界冒险 斗破之古族天骄 大荒拉架人 少年张三丰之名剑少主 武侠世界大杂烩 娘子,请飞升 骗了康熙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