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三十章 谈兵(3/4)
兵援兵的名义,乘机要兵要饷,但大体计划是相同的。作为十面张网的提出者,杨嗣昌对中原地区军事地理十分熟悉,对安庆的重要性很清楚,但庞雨打听安庆开镇的可能,他并未答复。
杨嗣昌对旁边的沈迅点点头,沈迅在桌案上展开一幅地图,却变成了北方地区,似乎杨嗣昌对平寇并不十分迫切。
沈迅对庞雨道,“蒙古各部臣服,九边皆是他可入寇之处,去岁皮岛陷落,东江分崩离析,朝鲜亦臣服东虏,建奴两翼牵制尽去,是以今岁入边持续半年之久,荼毒之惨远超以往。庞将军此番对阵东虏两战胜绩,又立下斩将奇功,未知对复辽有何见解。”
庞雨看着地图,大明朝的战略形势确实十分被动,之前的西面有察哈尔、东面有东江镇和朝鲜,对东虏形成了有力牵制,后金要担心老巢,每次的进攻的持续性不足,现在两翼反被清军控制,九边都在对方威胁之下,山海关外只剩一个辽西,完全无法威胁到清军。
“下官有一事,想杨老先生示下。”庞雨抬头看向杨嗣昌,“此次建奴退去,两年后又要再来,中间这两年里面,按建奴的惯例也不是缩在辽东不动,下官整理历年战况,他们还会在辽东周边进行一两次稍大规模作战,察哈尔、东江、朝鲜、大凌河、宣大便是此类,大人以为他们下一次会攻击何处?”
“辽西,尤以锦州最为可虑,其次则为宣大。”杨嗣昌倒没有犹豫,显然他早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。
庞雨想了片刻道,“东虏国小而兵强,需要持续消耗大明的精兵,特别是临近的九边各部,所以两年一大战,每年一中战,不会给咱们缓一口气的时机。老先生管兵部事,一旦东虏果真攻打锦州或宣大,兵部可有预计如何应对?”
杨嗣昌没有直接回答,看着庞雨道,“庞将军以为该当如何应对最佳。”
“东虏与我大明相比,其虽名曰一省之地,但实际人口耕地并不大,无论真夷蒙古还是汉人都在八旗之下,都是帮主子干活,除了种地、抢劫之外,全无其他经济,辽东近年干旱不在中原之下,再以此种低效耕作,无法养活治下人口。”
杨嗣昌和沈迅都没插话,庞雨指指蒙古位置,“西面蒙人虽曰外藩,也是要有实在好处才认东虏为主,东虏自身并无钱粮好处可给,一切都来源于入边抢劫,辽西或是宣大进攻一次,是得不到这些东西的,之前抢的钱粮两年间也会消耗完毕,最终还是要叩边深入来抢。”
杨嗣昌微微点头,庞雨指向辽西的位置,“如若朝廷要与东虏大战,不宜在辽西,此地距离辽东太近,敌运兵易而朝廷运兵远,也不宜在宣大,因外藩蒙古可以为东虏提供后援和退路。两年后他们必定要入边,辽西只要仍在,东虏就只能分一半兵入边,山西、宣大地形不便行军,靠边好抢的地方他们已经抢过两次了,北直隶这次荼毒惨烈,河南早就被流寇祸害,剩下的他们能选的地方不多。”
沈迅低声道,“京师周围通州、密云、天津等地方,或是临清以南、济南以东的山东地方。”
“下官浅见,守着辽西复不了辽东,只要剿灭东虏精兵,辽东自然便回来了,东虏貌似强大,但他最大的弱点,便是只有征战之力,而无休养生息之能,所以东虏的行动是可以预测的,朝中都怕建奴入边,但下官以为,这才是平辽的最佳时机。”庞雨看着杨嗣昌道,“京师周边尽是大城,建奴轻师入寇,受不得大的伤亡,只要派现有直隶步卒守卫,建奴便破不了这些大城,他们必须继续南下,直隶南部已经荼毒,抢不到足够钱粮,必须继续往南,便如沈大人所说,要走到东昌以南,下官不知他们会深入多远,但斗胆猜测,他们回程会从衮州往东,将走山东东部回师,如此不走回头路,能抢